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省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加快發展具有八閩特色的現代農業,與會代表委員們在熱議中形成共識。
邁向集約化,打響福建品牌
農業現代化,意味著傳統農業將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方向邁進。但土地流轉不暢,制約著這一進程。
在省人大代表、漳州龍海市東園鎮厚境村支部書記曾福財看來,“只有建立權屬明確、產權清晰的農村產權制度,農民參與流轉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流轉周期才會更長,規模更大,覆蓋面更廣”。他認為,要大力推進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兩權”抵押貸款、農地“三權分置”在內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土地順暢流轉,意味著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也意味著更高水平的科技與設施投入,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福建農業品牌走得更遠。
全國知名品牌建蓮正在走提品質、保安全的升級融合之路。“我們不僅在生產源頭上推廣標準化種植,還利用互聯網進行品牌宣傳、銷售。” 省政協委員、建寧縣建蓮科研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魏英輝說。
農業品牌不僅要培育,更要保護。平和縣的琯溪蜜柚久負盛名,但近年來市面上經常出現仿冒者,讓琯溪蜜柚的品牌大打折扣。省人大代表、平和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慧穎呼吁,要大力構建農產品品牌保護機制。
多業態植入,拓展產業鏈條
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通過科技創新與多元業態的植入,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條。
省人大代表林伯琪來自臺企天福集團。“目前國內茶產業競爭激烈,企業經營的勞動力成本、原料成本水漲船高,如果只賣茶,難以可持續發展,應通過產業鏈延伸尋求更大的附加值。”林伯琪表示。
在精深加工方面,天福經歷了從賣茶、賣茶產品,再到賣茶保健品、化妝品的歷程。
“從2007年開始,我們就開始通過生物科技技術,從茶葉中提取茶多酚、兒茶素等有效物質,生產茶保健品、化妝品等產品。”林伯琪表示,天福還植入了旅游、文化等新型業態,譬如依托多個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立觀光茶園、休閑旅游區等功能區,構建“茶文化之旅”旅游路線。
“互聯網+”給農業企業帶來機遇。2015年,龍海市東園鎮厚境村成立村辦企業置業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參股的形式,入股厚境村農村淘寶點,專門從事本土特色農產品銷售。去年,公司銷售利潤近300萬元。
基層代表委員們發現,農村電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搭建銷售平臺容易,可真正把貨賣出去不容易。”省政協委員、福建春舞枝花卉集團董事局主席肖裕長表示,“政府既要加大電商培訓力度,也要鼓勵鄉鎮、合作社層面進行集中專業化服務。”
田間到餐桌,重構農業生態
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另一要義。代表委員們的共同期許是,保護環境,再造鄉土,從田間到餐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專項行動,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對此,來自農業一線的代表委員們感到很振奮,但同時他們也表示,生態農業在實踐中面臨著不少操作難題。
省人大代表、圣農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傅芬芳,談起了有機肥的推廣難題。“由于有機肥準入門檻低、產品品質參差不齊,農民施肥習慣等原因,有機肥的推廣一直進展緩慢。”她建議,我省可嘗試對原料穩定的、環保達標的、生產高品質有機肥的規模化生產企業按產銷噸位,給予財政補貼。“這樣有助于將生產成本降低下來,增加企業競爭力,農民也能獲得更多有效的高品質有機肥料。”
省人大代表、清流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營業部主任白史英同樣認為,推動生態農業,應該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她以生物質燃料的應用為例:“在三明,生物質燃料自動控制熱風爐作為熱源烘烤煙葉、竹筍等農副產品,具有綠色環保、節能增效、操作簡便等優勢。”因此,她建議,應將生物質燃料自動控制熱風爐列入省特色農機購置補貼清單,從而降低農戶購機成本,促進生物質燃料的普及。
此外,代表委員們還建議,應該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大力推動食品溯源體系的普及,保證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每個環節都可追溯。
來源:福建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