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電商巨頭已經進入全方位的持久戰階段,物流智能化大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過去的多年里,電商物流更多是“自建物流倉儲”與“第三方物流”之間的模式競爭,其代表分別是京東和阿里巴巴。而現在物流的競爭焦點將是智能化之爭。
日前,阿里和京東已經開始測試無人車、機器人送貨,電商物流短板能否就此補齊?
電商物流配送大作戰
菜鳥網絡日前發布了一款名叫“小G”的末端配送機器人,它可以在路上行走,將包裹配送到用戶家門口。目前小G在阿里杭州總部熟悉環境,很快就可以為上萬員工提供智能包裹投遞服務。從菜鳥網絡發布的實拍視頻來看,小G是一臺可以在路上行走的機器人,身高1米左右,大概能裝10-20個包裹。
無獨有偶,幾小時后,京東方面稱,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輛無人配送車已經進入道路測試階段,10月即將開始試運營,明年有望進行大規模商用。在此之前,京東已針對農村地區啟動無人機送貨。據了解,無人車行駛在非機動車道上,是采用電能驅動,能自動避障,實時監控、位置查詢保證無人車和貨物自身的安全。但京東方面只提供了測試照片,并未提供測試的視頻,稱還在保密研究階段。
機器人在物流行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已是大勢所趨。在我國,包括順豐、申通和圓通等主要快遞品牌的菜鳥網絡內部已完成了有關末端配送機器人、倉內揀貨機器人等多個項目的開發,并將陸續投入使用。
末端配送呈多元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快遞業也水漲船高。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快遞業完成業務量206億件,同比增長48%,最高日處理量超過1.6億件。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上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32.5億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6.7%。
快遞業務量增長勢頭迅猛令人驚喜,但遞送服務短板更加凸顯。菜鳥網絡CTO王文彬認為,根據目前的增長速度,包裹量數字很快會突破1000億,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人工方式去搬運是不現實的,而機器人最先普及的地方應該是在倉儲和末端領域。這也是電商巨頭們發力智能配送的重要原因。目前,整個快遞業受益于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快遞倉儲和轉運已經成功實現了部分機器代替人工,通過優化流程,效率有了不小的提升。但是快件“最后一公里”遞送還是以人工為主,在目前很難通過流程改進的方式來解決效率問題。
其實,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上,電商嘗試過很多智能方式,如快遞輸送揀選系統、智能化快遞柜、倉儲設備、快件信息整理系統、智能化識別等。
此外,無人機送貨大多數是用于農村等偏遠地區的末端配送,能夠節約時間和配送成本。目前,國外多家物流巨頭以及電商已經開始布局無人機送貨領域。未來,我國快遞末端配送將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國快遞服務業的整體配送效率。
智能物流普及需跨多道坎
毋庸置疑,未來的物流將向智慧化、標準化、綠色環保化等方向發展,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從整個物流發展的軌跡看,應該是從傳統配送到集中配送、協同配送、共同配送,最后到智能配送。“無人機+快遞”“機器人+快遞”就是智能配送中重要的一環,在整個智慧物流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但這條路好走嗎?行業標準政策、配送成本、核心技術等都是需要跨過的一道坎。
首先,行業標準政策。以無人機為例,這幾年,雖然空軍和民航部門都在針對低空空域管理進行過很多探索,并且部分地區已經逐步開展了低空空域開放試點,但是小范圍的開放和探索,對于推廣無人機配送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其次,核心技術的研發。目前越來越多的無人機制造企業都瞄準無人機配送這一發展時機,紛紛成立專門的技術團隊和事業部門,加快快遞無人機的技術攻關與市場探索,但是效果究竟如何,這些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如今,無論是哪個行業的物流競爭,都不再是單一品項或者是單一方案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生態鏈的競爭,因此無論是行業巨頭還是中小企業,都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加入產業鏈合作模式中,推動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對于無人機、機器配送行業來說,要實現全面推廣,首先要完善相關法規、行業標準、降低成本,此外,交通管理保障等方面也需要共同跟進,協調發展。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