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航運”的未來充滿機遇也不乏挑戰,但最終要把產業互聯網做成“生態圈”。
當前的大背景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今年2月,我國排名前兩位的航運企業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重組成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轉型升級應對航運市場變革。當整個行業不賺錢的時候,依托在實體業務之上的“互聯網+”想賺錢也不容易。
而面向產業的“互聯網+”和面向個人的消費互聯網有本質不同。產業互聯網最后基本都要做成“生態圈”,這就要求創業團隊具有產業、互聯網、金融等綜合能力,對團隊和人才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行業跨界人才儲備不足,制約著行業發展。
再有,產業互聯網投入較大,成長相對較慢,對項目融資能力也是巨大挑戰。
產業互聯網的基礎是產業的信息化,而產業信息化離不開標準。目前航運業很多企業用不同的軟件,缺乏國家層面技術標準。比如派車單,如果有國家標準,可以降低成本,實現互聯互通。還有一些標準和市場實際情況脫離,也會影響行業互聯網的發展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因此“互聯網+航運”需要加強政策的落地支持。《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均提出研究“無車承運人”的相關政策,但推進的速度不夠,影響了互聯網企業的整合和進入。再如,稅務監管的體制仍然不匹配互聯網經濟,開增值稅發票和道路運輸許可證需要企業名下有車,而互聯網公司往往是輕資產運營,不具備條件。
“產業互聯網已經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從商業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億海藍總裁韓斌認為,從航運來看,未來三至五年會有產業互聯網巨大的發展空間。億海藍如果不犯過于愚蠢的錯誤,有很大的希望走向成功。
億海藍高級副總裁關軍認為,“互聯網+航運”是航運業的一匹黑馬,但未來是什么樣子還很難判斷。任何企業想要做市場的領頭羊,只有“自己革自己命”才能保證有足夠動力前行。
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海務管理部副總經理廖秋旺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行業的指導,改變目前船公司粗放式發展的模式,借力“互聯網+”發展提高行業整體發展水平。
“‘互聯網+航運’尚處于起步階段,將開啟無限可能。”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港航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徐凱認為,它在模式和業務范圍上將有更多可能性,希望更多企業加入,通過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營造行業良性“生態圈”。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