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我國快遞業連續6年保持約50%的“爆發式”增長;一邊是春節過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爆出多個快遞網點爆倉、快遞積壓停運、無人配送問題。隨著監管部門的介入和各大快遞公司總部的協調,相關網點的快遞積壓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快遞業存在多年的短板逐漸顯現,作為市場主體的快遞企業應有更多反思和改變。
電商節后集中發貨、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快遞員被外賣送餐“挖角”,被認為是此次快遞業陷入窘境的直接原因。其實,快遞員流動性大、流失率高是快遞業一直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內民營快遞每年人員平均流失率達到30%。留不住快遞員,一方面是因為快遞員待遇偏低、勞動強度大。《全國社會化電商物流從業人員研究報告》顯示,53.4%的快遞員月平均工資在2001~4000元;近八成一線快遞員日均工作9~10小時,有的甚至工作12小時以上。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保障不足。多數快遞企業不與快遞員簽勞動合同、不為快遞員繳納社保,相關保障的缺乏讓快遞員沒有歸屬感、安全感,不利于形成穩定的勞資關系。據《人民日報》報道,“業內人士爆料:全國100多萬快遞從業人員中,90%的人沒有勞動合同、五險一金。 ”
快遞業的另一個短板在于不完善的快遞加盟模式。有些快遞企業通過收取加盟費用,將經營網點層層承包下去,的確可以使企業迅速擴張、搶占更多市場,但由于管理制度缺失、操作手段粗放、內部結構混亂,快遞網點問題重重。有些快遞企業對網點實行“以罰代管”,網點一旦完不成派件任務或接到用戶投訴就會被罰款,而大部分罰款最終由快遞員埋單,配送不穩定、服務質量下降、人員流失是必然后果,甚至出現快遞員集體跳槽、網點老板直接卷款跑路等情況。
再者,快遞行業整體競爭激烈,快遞企業深陷低價競爭的漩渦。據調查,2016年全國快件單價為12.8元,分別較2014年、2015年下降1.9元和0.6元;目前快遞行業的平均毛利潤只有3%~5%,每單毛利潤高的3~5元,最低的只有3~5分。依賴“以價換量”的價格戰,使得快遞企業的服務高度同質化,對電商平臺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弱,自身盈利空間越來越小。一些抗風險能力低、經營不善的快遞企業,已經陷入“高峰期送的快遞越多、虧得越多”的惡性循環,不可能為員工提供職業發展空間和必要的社會保障,從而加速了人員流失。可以預見,如果快遞企業無法走出以利潤換市場的惡性競爭,快遞爆倉、無人配送等問題以后仍將周期性爆發。
此次行業問題集中爆發無疑為高歌猛進的快遞業敲響了一記警鐘。快遞企業走得太快、太急,不僅忽視了快遞員的生存發展需求,也使得發展模式長期落后于市場。目前快遞企業和快遞員、加盟網點之間的關系,已經到了不得不調整的時候。穩定人心需要企業多用心,快遞企業應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通過提升待遇、完善保障和激勵機制,強化企業與快遞員之間的“紐帶”關系,讓快遞員吃下“定心丸”。舊的發展模式也亟須打破,快遞企業與加盟網點、員工的關系不應只是簡單的利益交換關系,還可以是股東、合伙人等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關系,當加盟商和快遞員也能享受到發展紅利,就會消除員工的后顧之憂、提升他們的職業忠誠度。更重要的是,快遞企業要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提升,從快件數量的比拼變為服務質量、產品附加值的競爭,比如可以優化服務網絡,培育更多需求,加快發展工業品下鄉、農副產品進城、跨境電商等差異化業務,以優質高效的服務走出“低價跑量”的窘境。
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作者:韓小喬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