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前交通運輸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透露,交通運輸部將綜合施策推進提效率、降成本,預計降低交通運輸物流成本1209億元。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一直是決策部門努力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特別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推進物流業降成本將直接左右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據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介紹,交通運輸部近期研究制定了《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工作方案》《降低交通運輸物流成本工作方案》,將力爭通過3年努力,實現運輸結構更優、運輸效率更高、物流營商環境更好、物流鏈上下游銜接更暢,逐步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交通物流服務體系,物流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顯著增強。
高效交通網須輔以物流業降成本
吳春耕表示,加快形成高效率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是重點發力方向。交通運輸部將深入實施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提高大宗貨物鐵路、水路運輸量,今年實現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增長15%以上,沿海及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實現鐵水聯運信息交換共享。
盡管國家層面一直致力于打造越來越高效和便捷的交通網絡,但不可否認的是,不斷上升的流通成本正成為物流業高效發展的一大阻礙。一旦任由成本上漲,勢必吞噬便捷交通網絡發揮其應有作用。現實中,高效的交通服務體系打造必須與物流業降成本相向而行,方可實現依托交通網絡促進物流服務實體經濟之目的。
物流業的成本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的整體發展,特別是在如今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物流業的降本增效則顯得尤為重要。
歷經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貿易大國,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物流大國。鐵路貨物發送量、鐵路貨物周轉量、港口吞吐量、道路貨運量、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里程等均居世界第一,航空貨運量和快遞量居世界第二。物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最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之一。
然而,在經濟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新背景下,物流產業總體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其中,如何促使物流業降低成本不僅是社會各界長期呼吁的,更是決策部門力爭盡早實現的目標之一。
圍繞降低物流成本,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這個重要指標不得不提。受勞動力、土地、燃油、運輸等成本要素上漲影響,我國從2009年起就面臨著物流成本下降受阻影響。數據顯示,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持續徘徊于18%的高位,直到2012年,該比重仍維持在18%上下,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尚未顯現。據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6月發布的《2015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顯示,201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為16%(相較于2014年的16.6%略有下降)。隨后,國家發改委正式對外發布《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到2018年,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較2015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較2015年降低兩個百分點。
即便如此,相較于發達國家該比重普遍維持在10%以下的表現而言,我國物流業降成本空間已然巨大。因此,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對物流降成本作出部署,可視為國家層面重申物流降本增效提振經濟整體信心的有意為之,對于物流業內和各相關經濟部門和企業而言,不妨卸下包袱大膽創新,切實推動我國走上物流降本增效助力實體經濟提振發展的光明道路。
多方位推進物流業降成本可期
從此次交通運輸部發布會上獲得訊息顯示,交通運輸部將推進結構性、制度性、技術性、管理性降成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部切實發揮交通運輸在物流業發展中的基礎和主體作用,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近3年可量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分別達558億元、882億元和981億元。
吳春耕表示,為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交通運輸部研究制定了《降低交通運輸物流成本工作方案》,將推進“結構性、制度性、技術性、管理性”降成本,鞏固并擴大交通運輸降低物流成本成果。
據介紹,這包括:優化運輸結構,推進“結構性”降成本。加快實施鐵路運能提升、公路貨運治理、水運系統升級、多式聯運提速等六大行動。完善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交通運輸部近期將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啟動第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制度性”降成本。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組織實施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印發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程序規定,重點推動道路貨運車輛異地檢測、三檢合并等工作落地。
加強技術創新和應用,推進“技術性”降成本。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推進貨運新舊業態加快融合發展,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啟動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治理工作。
強化管理和組織創新,推進“管理性”降成本。鼓勵中小貨運企業聯盟發展,持續推進綠色配送示范工程建設,推行船舶航行計劃報告“零待時”,建立健全市場主體誠信檔案、行業紅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
可以說,物流成本高企一直是橫亙于企業增加盈利面前難以逾越的阻礙。基于此,企業利潤受困于物流成本進而間接削弱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所以,對于正在積極尋求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道路的各方人士看來,降低物流成本似乎正成為解決之道,而這也正是確保物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真正落地之處。
實際上,寄望物流業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要確保物流企業在不斷提升競爭力的同時,尚存合理利潤空間。尤其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確保物流成本降低不沖擊企業競爭力和營收能力亦十分重要。“流通成本高企的確侵占了企業一定的利潤空間。”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此前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直言,提升物流效率,通過鼓勵創新、融合互聯網技術、多式聯運等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降低不同運輸方式間的銜接成本,同時輔助各方面的降費措施,相信可以很好地實現成本下降的目標。
王晉斌認為,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內的一系列流通成本,客觀上也有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國家貿易、優化市場環境、提升我國在全球中的流通地位和流通競爭力,對物流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城市群建設等都將帶來積極影響。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