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突破?青島海檢集團結合檢驗檢測行業現狀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第一步,確立目標,即為中國高端制造產業化“助飛”;
第二步,選取與領軍者差距最小的領域,努力實現單點突破。青島海檢集團從創建之初就選定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目前已在海工裝備領域確立了全球領先地位;
第三步,在其他領域復制經驗,盡快在多領域形成比較優勢,最終逐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的檢驗檢測產業集群。
在青島藍谷,一家以海工裝備及高端制造檢驗檢測為主業的企業正在快速崛起。2014年,青島海檢集團有限公司動工建設。短短幾年間,該公司已能提供5700多項檢測服務,多項檢測技術、方法及裝備填補國內空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海工裝備領域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沒有檢驗檢測,高端制造產業化就很難‘起飛’。”青島海檢集團董事長王立宇表示:“我們先后建起了國家海洋設備質量檢驗中心、海洋水下設備試驗與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海洋設備重大產品研發和試驗檢測平臺。這3個‘國字號創新平臺’可以視作國產高端制造產業化的‘助飛器’。”
搭建檢驗檢測新平臺
“過去,我國檢驗檢測的標準、方法、技術和裝備都十分落后,甚至成為制造業升級的‘卡脖子’環節。”王立宇告訴記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島海檢集團應運而生。
此前,中國檢驗檢測領域的高端市場一直被國外企業占據。面對這一局面,青島海檢集團自成立之初便選定了尚處于發展初期的海工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機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
“一方面,這些產業剛剛進入成長期,所有檢驗檢測機構均要從頭開始摸索,這意味著我們和發達國家的檢驗檢測機構處于同一起跑線;另一方面,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檢驗檢測技術的支持,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為產業振興貢獻一份力量。”青島海檢集團戰略發展總監王勛龍說。
“每一項具體產品的檢測,從檢測標準、試驗方法、測試技術到儀器設備,都要自己去創新。”青島海檢集團副總工程師李傳增告訴記者,面對困境,海檢集團廣納賢才,開始了艱苦的自主創新歷程。
“比如,臍帶纜測試技術和‘臍帶纜拉伸彎曲疲勞試驗機’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青島海檢集團海洋工程水下設備檢測有限公司總經理、海洋水下設備試驗與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張大剛告訴記者,此前臍帶纜拉伸彎曲綜合試驗能力一直是業界難題,國際上無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我們用了兩年多時間開展技術攻關,形成了該項檢測的技術和標準,并與國內專業試驗機制造企業合作,研制成功了國內首臺試驗機。現在我們的測試頻率、測試精度及仿真性能等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青島海檢集團已建成了水下設備、材料分析、電氣、新能源電力電子、海洋電纜、電磁兼容、環境及可靠性7個專業檢驗檢測實驗室。集團還先后主持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內標準18項,其中主持國際標準3項。
青島海檢集團在檢驗檢測領域的突破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德國萊茵與青島海檢集團簽訂了國內首個國際檢測認證互認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裝備的檢驗檢測認證上予以互認;歐洲電氣標準化組織也與其達成合作共識,雙方將共建亞洲電氣標準化研究合作中心、海檢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
“未來,我們還將與更多國際同行合作,力爭實現‘一張證書、全球通行’。”王立宇說。
全生命周期護航
檢驗檢測平臺的搭建為制造產業邁向高端提供了保障。“目前,海洋動態電纜已成為海上電力傳輸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于海上油氣、風電開發等領域。”國家海洋設備質量檢驗中心水下設備檢測實驗室主任劉太元告訴記者,海檢中心運行以前,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不具備該類型大型海纜的檢測能力,海檢中心成立之后才實現了突破。“我們現在可以為客戶在檢測環節節約50%至60%的時間成本和60%左右的費用,大大提高了此類產品的研發效率。”
“比如,海上風電制造。以前,相關企業得到國外完成檢測,全過程大約需要一年左右。”李傳增告訴記者,根據風電機組的國際標準,防雷性能是衡量葉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標。原先,中國風機制造商需要從海路運送樣品遠赴歐洲的實驗室開展葉片防雷性能測試,測試周期長,測試費用高,企業在檢測環節花費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十分高昂。“海檢中心海洋電纜實驗室的風電防雷檢測能力填補了這一空白?,F在,不僅時間節省了一半,費用也銳減三分之二以上,這將直接推動風機制造產品的出口。”
利用傳感器對運營維護環節實現全天候實時監測,也是海檢集團的強項。“我們正在建立技術保障體系,旨在推動軌道交通不同線路的裝備實現互通互用互聯。”李傳增介紹說,海檢集團的7個實驗室可以為軌道交通提供全產業鏈服務。
“無論是在研發、制造還是運維階段,我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既要有方法,又要定標準,還要建體系,全方位保障軌道交通產品在役期間運轉良好。目前,我們正在與清華同方、中鐵通號、中車四方股份、青島地鐵、青島四方研究所、西南交大和蘭州交大等開展合作。”李傳增說。
集聚更多頂尖資源
“我們的思路是,先在海洋裝備領域打造國內最高水平試驗檢測平臺,再在其他領域復制經驗,最終逐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的檢驗檢測產業集群,為中國高端制造‘助飛’。”王立宇說。
隨著青島海檢集團檢驗檢測能力的提升,很多國內外頂尖資源也開始向這里匯聚。比如,中國計量院中國海洋計量研究中心、青島海上綜合試驗場都將于今年內開工建設。“同時,我們還將引進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建設海洋和高端裝備標準化研究基地,建設海洋人體功效學實驗室、海洋標準樣品研究中心。”王勛龍對記者說,目前,青島海檢集團還在申請海工裝備、國家標準樣品兩個標準化創新基地以及國家深海養殖設備、國家海上試驗場兩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此外,青島海檢集團還與國內外多家機構達成合作。比如,與海爾集團就國家級檢驗檢測產業園、高端裝備制造、數據技術研究等方面初步達成合作意向;與西門子(中國)在產品與技術研發、實驗室能力與體系建設、標準制修訂等方面探討建立合作關系;與中海油簽約,以海洋設備生命周期質量控制為核心,主導建立具備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檢測認證體系,支撐我國海洋設備“走出去”……
“我們還在布局風電測試、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控制、工業互聯網安全檢驗檢測項目。”王立宇告訴記者,青島海檢集團計劃聯合國內外頂尖機構,建設國際領先水平的風電檢測認證基地,建設汽車檢測、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開展工業控制方面的合作,在物聯網產品方面開展國內唯一的檢測認證。
“這些不同形式的合作有望共同構建起一條千億級產業鏈。”王立宇表示,未來青島海檢集團將進一步聚集優勢產業創新資源,重點建設檢驗檢測服務、“互聯網+檢測”、儀器設備研發制造、儀器設備貿易、節能環保等5個板塊,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劉成)
來源:經濟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