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農合政策實施近十年來,大大緩解了基層看病難、看病貴難題,但記者近期在黔、湘、贛、蘇等省份采訪時發現,新農合政策惠及千千萬萬農民的同時,醫療保險金卻被一些騙子盯上,試圖蠶食這塊“蛋糕”,,凸顯民生資金運行、監管多重難題。
犯罪染指“救命錢”
近年來,隨著新農合報銷比例不斷提升,報銷手續愈加簡單,犯罪分子針對新農合的這些特點,不法活動日漸猖獗,犯罪團伙收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利用虛假的外地住院證明騙取醫保費,合作醫療詐騙案呈現增多的態勢。
去年7月,貴州省甕安縣公安局破獲一起詐騙案,犯罪嫌疑人鄭某自2008年以來,在廣東順德購買假住院發票,讓其親友到甕安縣合醫辦報銷醫療費,多次騙取合作醫療基金共計30余萬元。
據甕安縣公安局介紹,犯罪嫌疑人鄭某 甕 安 加 入 農 村 合 作 醫療 , 由 于 其 長 期 在 廣 東 務 工 、 經商,同時在廣東順德也加入社會醫療保險。2008年,鄭某曾患尿毒癥在廣東省順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在住院期間,依法獲得了國家醫療補償金。但在一些不法分子唆使下,她覺得這是一條生財之道,在廣東順德以每張250元至300元的價格向他人購買假住院發票,讓其親友到甕安縣合醫辦報銷醫療費用 來 騙 取 國 家 醫 療 補 償 金 , 自2008年以來,多次騙取合作醫療基金共計30余萬元。
廣東老板負責開具虛假證明,“中間人”負責在廣西等地尋找參合農民,農民直接參與報銷。貴州省丹寨縣合醫局局長王英說,新農合報銷發票全國不統一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特別是患者縣外、省外就醫行為監管困難,給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最近縣合醫辦在審核一筆涉及3 .9萬元就醫費用的報銷事項時,就發現了其中的異常。結果經過調查,是廣東一個詐騙團伙在貴州多縣,通過造假病歷、假發票、假費用清單,尋找偏遠地區、沒有文化的農民群眾虛報冒領。這些犯罪團伙提供的身份證、醫療本都是真實的,住院證明、費用清單等材料則是偽造的,“由于仿造得很到位,即便新農合辦的工作人員也難辨真偽,這讓套騙分子有恃無恐。”
無獨有偶,2010年以來,湖南省安化縣農合辦就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利用假發票騙取新農合醫療保險金案件線索35件,已查實33人共計報銷外省住院虛假發票123萬元,騙取新農合醫療保險金24萬元,其中10人因詐騙罪獲刑。詐騙分子主要以騙取農民醫保卡,購買虛假醫療票證,虛構農戶在外地治病等手段詐騙新農合醫療保險金。
湖南省安化縣查辦的案件中,涉案人員多為前往外省打工的返鄉農民工。33名涉案人員中,已被判刑的10人均有外出務工經歷。幾年前,陸某利用外出務工時的醫保報銷經歷,發現新農合制度中農合辦對到外省就醫票證核實難的管理漏洞,想出借用參保農民醫保卡、身份證等資料,購買外省假醫藥票證,偽造病歷、住院費用清單、收費收據等資料,騙取新農合醫療保險金的作案方法。2009年1月,他第一次利用女友父親的醫保卡實施詐騙得手后,又將作案方法傳授給親友,親友多人效仿,導致該類案件數量明顯增多。
各地偵辦新農合詐騙案的辦案人員發現,這類案件作案手段有趨于專業化態勢,很多牽涉制售假票證窩點,炮制假發票、偽造病歷和住院證明等。而農合辦審核人員一般只能通過醫療從業經驗,從住院清單、藥品詳單與病理治療需要是否相符等方面推斷外省就醫資料真偽,涉案人員正是利用了農合辦對外省發票真偽核實難度大的漏洞詐騙。
基金管理漏洞堪憂
新農合較高的報銷比例被利欲熏心之徒視為發財的“富礦”,記者采訪的基層醫療、政法、公安等部門專家提出,近年來,套騙新農合資金犯罪已經由偶發性向持續性、團伙性發展,犯罪地域也呈擴散發展態勢。
一些專家提出,當前新農合在四個方面存在被套取、詐騙的風險:未參合人員假借參合人員的證件,參合人員外借自己的證件;村干部利用為本村農民代繳費“參合”后截留的參合 卡 , 套 取 新 農 合 基 金 “ 回 籠 墊資”;農合經辦機構編造、虛報、瞞報、截留、隱匿、轉移、挪用基金;定點醫療機構編造假病歷假處方、將低價藥品換成高價藥品、延長住院時間。
據了解,新農合報銷采取了與醫院方確認治療費用、定期公示報銷農戶信息、反復核查有嫌疑的報銷戶等多種監管方式,但由于大量外出務工人員長期在異地生活,他們在外省就醫,事先并不告知新農合經辦機構,新農合管理部門很難及時掌握真實情況,三重“制度漏洞”導致新農合基金面臨流失風險:
一是報銷代辦制度有漏洞。新農合報銷主要分為縣內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報銷和縣外醫療機構就診報銷兩大塊,對于縣外就醫報銷,由于一些地方出臺了醫保報銷代辦的便民措施,允許患者委托親友在縣內代為報銷醫保金本為便民措施,卻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二是外省票證真偽審核難。記者采訪的一些基層合醫辦負責人提出,目前農合辦對外省就醫醫療保險金報銷的審核主要側重于發票真實性的審查,其次是用藥和病種范圍的審查,最后是病人身份的審查。但各地醫院出具的醫療票證不統一、不規范、識別難度大,湖南、廣東的發票有水印或銀光防偽,票證查證系統比較健全,便于辨別真偽;而江浙地區的票證缺少防偽技術和專業驗證渠道,難辨真偽。對病人身份的審查限于形式審查,只要報銷申請人提供參保人員身份證或戶口簿,只要證件資料齊全沒有理由不給報銷。
三是處罰偏輕難以震懾。有檢察機關辦案中發現,多數農民對新農合的意義并不真正了解,甚至部分參保農民在明知涉案人員利用醫保卡詐騙的情況下仍然出借。對利用假票證申請醫保報銷行為,農合部門在當事人申報時當場發現,只能不予報銷,無權對申請人給予任何懲處,也只有在核查中發現有人利用假發票騙到醫療保險金才會報案。由于這類行為單筆報銷金額不大,即使被司法機關處理,所受處罰一般不重,犯罪成本低廉。
“多管齊下”護航惠民政策
一些基層領導、干部提出,新農合參合農民不斷增多,新農合基金越滾越大,在縣域范圍內動輒千萬至上億元規模,醫療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當前亟須加強和改進新農合醫療保險金管理程序,健全完善縣外醫院就診醫保報銷程序管理,規范報銷票證審核流程、完善代辦制度,讓惠民政策“深度惠民”。
改變新農合資金“老子管兒子”的局面。湖南一位財政部門干部認為,目前各區縣掌控資金的合醫辦很多地方都設在衛生局,在資金使用、監管上存在“老子管兒子”的弊端,建議把資金管理從衛生局剝離出來成立獨立機構管理,結合審計、監察等機構參與,形成相互制衡。
建立全國性信息系統,發動社會監督。基層建議,國家應盡早建立全國醫保管理查詢信息共享系統,實現住院票證網絡查詢和住院時間、地點等基本信息查詢共享,并將醫保卡使用情況記入個人誠信檔案,直接與醫保報銷額度掛鉤。同時,統一發票制作式樣,對舉報騙取新農合資金行為的給予獎勵。此外,要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強化參合農民的誠信意識和守法意識,讓他們意識到新農合基金是自己的“救命錢”,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
明確農合經辦機構級別、配備,完善法律法規。建議政府將各級新農合管理經辦機構列入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保障機構辦公用房、用車和辦公經費,推進農村網絡建設,盡快出臺新農合管理法律法規,增設經辦機構審核科、財務科、督查科等,增加人員編制,加強業務培訓。
成立省級新農合結算中心,建立科學穩定的籌資機制。劉嵐認為,新農合省級統籌是方向,建議國家加強頂層設計,成立省級結算中心,統一政策、統一結算,同時承擔省內(外)跨區直補“新農合一卡通”的資金結算工作、省級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考核、全省新農合業務技術指導和信息系統建設管理等工作。考慮中西部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實際,探索簡便、穩定的籌資機制,通過加大國家投入、不增加農民負擔來改善新農合保障水平。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